东南大学

报刊:《东南大学报》

内容搜索

标题导航

  • 学在东南同辞旧
    情系千里共佳节 ———记少数民族同学过新年

    摘要:学在东南同辞旧情系千里共佳节 ———记少数民族同学过新年

  • 异乡求学莼鲈之思自动化学院 宋哈尔·朱马克

    摘要:异乡求学莼鲈之思自动化学院 宋哈尔·朱马克   新疆,一个和南京相距有3665.07公里的城市。  当新疆人在南京、在东大,孤身一人前来求学时,每每提起节日,诉说的都是心中无尽的思念。  记者深入采访了来自新疆哈萨克族的姑娘宋哈尔·朱马克,她也是17级自动化专业的学生,已经在东南大学度过了一年半的时光。当问及2018年的跨年活动时,她略微沉思了一下,说:“去年在东大的跨年,其实并没有什么值得记忆的有意思的地方。”她说,因为去年是她第一次离开温馨的家,来到了东大这样一个于家而言非常遥远的地方,当时身边也没有熟悉的人,跨年的夜晚无人陪伴,甚是孤单。跨年时只能在微信上和父母聊天,那些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感,也不敢告诉自己的父母,因为害怕他们会担心,所以只能一个人独自忍受。宋哈尔同学说及此,情绪也低落了起来。  宋哈尔同学说,哈萨克族并不会过汉族传统的春节,他们有自己的专属节日———古尔邦节。古尔邦节是穆斯林最盛大的一个节日。临近古尔邦节时,家家户户都会忙碌起来,制作大量油炸馓子和各种各样的点心,为节日来到家中的亲朋好友准备好美食。  在过节的这一天,大家回去串门、走亲戚。主人会端上自家做的羊肉,让大家都吃好喝好。亲朋好友相聚之时,大家就会尽兴地唱起歌,跳起舞。等到这些活动都结束的时候,各家各户都会到墓地祝祷、怀念故去的亲人。  宋哈尔同学说,在他们家,亦是遵循这种传统的方式来欢庆佳节。在古尔邦节来临之前,他们会在家里做一个彻底的大扫除,然后准备好过节的美食,把桌子“封满”———就是用好吃的东西摆满桌子。在过节的时候,会有认识或者不认识的人到自己家里来,这个时候他们就会用宰好的羊肉和各式各样的点心热情地招待客人。有时他们也会去亲戚家作客,和他们一起过节。由于古尔邦节的时间一般在每年的9-10月份,来东大求学的她,其实失去了和家人一起过节的机会。所以当问起新的一年愿望时,宋哈尔同学毫不犹豫地就说:“新的一年里,希望每一年的新年都可以和家人一起过。”除此之外,也希望自己在新的一年里可以好好学习,然后顺利毕业,回到新疆找一份好工作,来回报父母的恩情。  对于家人的千言万语也可融为一句话:我想你们了。

  • 万象更新 万户升平 郭秉文实验班 艾克旦

    摘要:万象更新 万户升平 郭秉文实验班 艾克旦   维吾尔族是一群生长在天山绿洲的歌舞精灵,他们对自然有着无比的热爱和亲昵,面对现在的美好生活总是怀着感恩。每到新旧交替、万象更新之日,他们都会用自己最盛大的最热闹的盛典———诺鲁孜节,给所有人送去祝福与期待。我们这次采访了东南大学维吾尔族的少女艾克旦,去听听他们“春雨日”  诺鲁孜节的盛景。  艾克旦说到每年的3月22日正值春分日,就是他们的诺鲁孜节,也算是汉族的春节,只是时间节点和传统习俗有所不同。这个节日是一个非常古老的节日,起源于古代波斯,“诺鲁孜”一次来自伊朗语,“诺”  表示新的,“鲁孜”表示太阳从升起到落下的这一个时间段”,因此“诺鲁孜”表示“新的一天”。  因此,每年诺鲁孜节家家户户都会进行一次彻底的打扫卫生,这个时候你随便进入一户家庭都会看见像是搬家的大动静,家里的物品会被搬到室外,一件一件擦拭,再一件一件搬回室内(条件好的人家还要漆刷墙面),然后拆洗被褥、冬装,洗净后入箱,最后换上颜色鲜亮的新的春夏服装,准备迎接圣洁的第一场春雨。  无论哪个节日,吃总是一项必不可少的环节。艾克旦笑着向我们详细介绍了节日的特色美食:“诺鲁孜饭”。食材选取有讲究,至少要用七种原料,被粗略打碎的麦子、玉米等颗粒作物,陈积一冬的白箩卜、蔓菁、豆类再掺混刚吐绿的苜蓿和少量肉丁或杏干制成。将上述物同时入锅,大火烧开,文火慢炖许久后完成。但是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不管是什么食材都要使用往年剩余的粮食和冬宰后贮藏的熏肉,并尽量做得丰盛些,以示年年有余。人们称这种饭为“克缺”,意为丰盛粥。做好饭后,你是无论如何也猜不透这饭到底是有哪些东西构成的。饭做好后,不仅要供自家人享用,而且还要送给邻居和较贫困人家分享以后,一家人才能围坐在一起吃“诺鲁孜饭”。  随后大家会齐聚一堂载歌载舞,俗称“麦西来普”。这时会有某位男性穿上特别的衣服打扮成“诺鲁孜”爷爷。为小朋友讲述传统习俗和故事,与此同时男人们有的赛马,有的斗鸡,有的带来自家养的老鹰让大家开开眼界,并且大家之间纷纷到彼此家里作客,相互祝福拜年。  维吾尔族是一个很浪漫很有诗意的民族,喜欢用歌舞来庆祝节日,感谢上天的恩赐。他们还会在“诺鲁孜饭”中掺入苜蓿,也就是俗称的“幸运草”,新年一片红的那一点绿,充满了生机与希望。  艾克旦是个热爱摄影的姑娘,现在已经在东大生活了一年有余,谈起对在东大过节日,她觉得东大的节日气氛还是很浓烈的,她很期待在东大的第一个诺鲁孜节。最后她送给大家新的一年的祝福,祝愿大家跑操满勤,绩点4.0,统统拿上奖学金,各个脱单,平安健康。

  • 心怀虔诚 共飨开斋 公共卫生学院 马婧茹

    摘要:心怀虔诚 共飨开斋 公共卫生学院 马婧茹   回族,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内涵丰富、个性独特的一员,回族文化是伊斯兰文化与华夏文化的交融结合,也正因此,他们的文化绚烂多彩,服饰饮食别具一格。新年之前,来自青海西宁的姑娘马婧茹,带我们在元旦佳节感受回族的别样风情。  马婧茹同学告诉我们,回族一年一度最隆重的节日就是开斋节。每年伊斯兰教历9月,是回族的斋月。当月,望见新月,凡回族男12岁、女9岁以上身体健康者都应封斋,斋月期间,人们不但饮食上有所戒限,还要做到清心寡欲,表里一致,不说伤害他人的话,不做损人利己的事。入斋之后,封斋要封满一月,斋期满后,次日即为开斋节,如果遇雨遇风,不能目睹新月,便推迟一天。  “开斋节要过三天,虽然短暂却印象深刻。”回忆起家乡节日的诸多场景,马同学如数家珍。开斋节的第一天拂晓,街巷的场景便已热闹非凡,家家户户都会早起打扫院子巷道,给人以清洁、舒适、愉快的感觉;男女老少节日期间都会换上喜爱的新衣服,前往平时聚会活动的场所清真寺沐浴礼拜,这时的清真寺也悬挂起“庆祝开斋节”的巨幅标语和彩灯,呈现出一片整洁祥和的氛围。开斋节时,家家户户都会做炸馓子、油香等回族传统食物,同时还会宰鸡、羊,做凉粉、烩菜等,互送亲友邻居,以传达拜节问候的心意。  谈及如何度过元旦,初到东大的马同学表示会去提前排票,观看期待已久的跨年晚会,“这一学期认识了许多新朋友,因为大家都很年轻,所以元旦的气氛会更加浓厚一些,晚会之后还可以一起聚餐,共同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  每逢佳节倍思亲,又是新旧年岁的节点,夹着乡愁的诸多情愫比往常来得更为强烈。马同学坦言非常思念远隔千里的家人朋友,但同时也很期待自己在东大的第一个元旦。这一学期的自己参与了很多丰富多彩的活动,希望来年能够继续坚定地走自己选择的道路,读更多的书,也祝愿大家在新的一年里诸事顺遂,平安喜乐。

  • 藏在东南 年在心间 郭秉文实验班 美朵拉增

    摘要:藏在东南 年在心间 郭秉文实验班 美朵拉增   西藏,一个与南京的海拔相差有三千多米的地方。  当西藏的孩子跌进东大的怀抱,是高原与平原的(第一次)邂逅,是天空与地面的(第一次)相遇。  年关(元旦/年底)将至,记者采访了一位来自阿里的藏族姑娘美朵拉增,她是2018年刚入学的大一新生,目前就读于人文学院。其实,对于这个坚强的小姑娘来说,东大并不是她第一次到外地读书的地方。她是一名内高班的学生,也就是说,早在小学刚毕业的时候,她就离开家人,独自一人在外地求学。当提及假期安排的事情,美朵拉增同学十分激动。她说,藏族其实是不会过元旦、春节这类汉族节日的,他们最重要的日子是用藏历推算的藏历新年。所以整整六年,每年的藏历新年都由于时间和距离的问题没有和家人在一起庆祝。她一直以来的梦想莫过于回家过年,和家人团聚。而在东大的第一年,她的梦想即将实现。  在谈到藏历新年的时候,即便是很久没有亲历过藏历新年的美朵拉增同学也能滔滔不绝地介绍起整个流程和一些细节。她说,藏历新年的准备需要在一个月之前开始,家家户户都要在水盆中浸泡青稞种子,培育青苗,为来年的农事耕作做准备。十二月中旬每家每户陆续用酥油和白面(卡塞)制作不同种类的油馃子,比如有耳朵状的“古过”,有长形的“那夏”,有圆形的、“布鲁”等等。除夕前两天屋内外进行大扫除,除旧换新,比如沙发垫、门帘之类的,也要贴新年画。寓意是清扫一切污秽与不幸。除夕晚饭,每家都要吃面团突巴(古突)。这种面团突巴共有九种食材,比如石子、辣椒、木炭、羊毛等不同夹心,每一种夹心都有一种说法,石子预示心肠硬,木炭预示心黑,辣椒预示嘴如刀,羊毛说明心肠软。吃到这些夹心的人,都必须立即吐出来。长辈也会用糌粑在衣服上蹭几下,代表疾病等坏东西都被带走了。  而在初一那一天,每家都要摆放一个画有彩图的长方体竹素琪玛五谷斗,斗内装满酥油拌成的糌粑、炒麦粒、人参果等食品,上面描上青稞穗、鸡冠花和用酥油做的彩花板,并准备一个点了酥油的羊头。这一切都具有喜庆丰收,预祝来年风调雨顺、人畜兴旺的含意。  大年初一全家都要很早起床,家庭主妇便从河里背回“吉祥水”,也叫做“金水银水”。初二亲友之间相互登门拜年祝贺,穿上藏装,互道“扎西德勒”,拜访的时候需要带上“切玛”,“切玛”里的青稞与糌粑分开装,插上带有稻穗图案的木板,并献上哈达,报平安。用中指拿一点青稞,向天上撒三下,表示敬天,敬地,还有祝福。  在采访最后的时候,美朵拉增同学用藏族的方式表达了对东大同学以及东大的祝福,顶多德瓦吐巴秀!(愿岁岁平安吉利!)扎西德勒彭松措!(愿吉祥如意美满!)本版由《东南大学报》记者团尹艺璇、朱锰、李晨菲、韩晓蝶供稿

放大 缩小 默认

万象更新 万户升平 郭秉文实验班 艾克旦

   期次:第1388期      查看:131   


  维吾尔族是一群生长在天山绿洲的歌舞精灵,他们对自然有着无比的热爱和亲昵,面对现在的美好生活总是怀着感恩。每到新旧交替、万象更新之日,他们都会用自己最盛大的最热闹的盛典———诺鲁孜节,给所有人送去祝福与期待。我们这次采访了东南大学维吾尔族的少女艾克旦,去听听他们“春雨日”
  诺鲁孜节的盛景。
  艾克旦说到每年的3月22日正值春分日,就是他们的诺鲁孜节,也算是汉族的春节,只是时间节点和传统习俗有所不同。这个节日是一个非常古老的节日,起源于古代波斯,“诺鲁孜”一次来自伊朗语,“诺”
  表示新的,“鲁孜”表示太阳从升起到落下的这一个时间段”,因此“诺鲁孜”表示“新的一天”。
  因此,每年诺鲁孜节家家户户都会进行一次彻底的打扫卫生,这个时候你随便进入一户家庭都会看见像是搬家的大动静,家里的物品会被搬到室外,一件一件擦拭,再一件一件搬回室内(条件好的人家还要漆刷墙面),然后拆洗被褥、冬装,洗净后入箱,最后换上颜色鲜亮的新的春夏服装,准备迎接圣洁的第一场春雨。
  无论哪个节日,吃总是一项必不可少的环节。艾克旦笑着向我们详细介绍了节日的特色美食:“诺鲁孜饭”。食材选取有讲究,至少要用七种原料,被粗略打碎的麦子、玉米等颗粒作物,陈积一冬的白箩卜、蔓菁、豆类再掺混刚吐绿的苜蓿和少量肉丁或杏干制成。将上述物同时入锅,大火烧开,文火慢炖许久后完成。但是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不管是什么食材都要使用往年剩余的粮食和冬宰后贮藏的熏肉,并尽量做得丰盛些,以示年年有余。人们称这种饭为“克缺”,意为丰盛粥。做好饭后,你是无论如何也猜不透这饭到底是有哪些东西构成的。饭做好后,不仅要供自家人享用,而且还要送给邻居和较贫困人家分享以后,一家人才能围坐在一起吃“诺鲁孜饭”。
  随后大家会齐聚一堂载歌载舞,俗称“麦西来普”。这时会有某位男性穿上特别的衣服打扮成“诺鲁孜”爷爷。为小朋友讲述传统习俗和故事,与此同时男人们有的赛马,有的斗鸡,有的带来自家养的老鹰让大家开开眼界,并且大家之间纷纷到彼此家里作客,相互祝福拜年。
  维吾尔族是一个很浪漫很有诗意的民族,喜欢用歌舞来庆祝节日,感谢上天的恩赐。他们还会在“诺鲁孜饭”中掺入苜蓿,也就是俗称的“幸运草”,新年一片红的那一点绿,充满了生机与希望。
  艾克旦是个热爱摄影的姑娘,现在已经在东大生活了一年有余,谈起对在东大过节日,她觉得东大的节日气氛还是很浓烈的,她很期待在东大的第一个诺鲁孜节。最后她送给大家新的一年的祝福,祝愿大家跑操满勤,绩点4.0,统统拿上奖学金,各个脱单,平安健康。
放大 缩小 默认

东南大学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34274次访问,全刊已有14355279次访问